第廿五期
作者:佚名 时间:2024-6-12 10:28:27 点击:
关闭 复制 打印
tebin"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">
丘福进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当代年轻人出现了一种名为“孔乙己”的焦虑,“如果我没上过大学就好了,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做任何工作,可是我偏偏又上过大学读过几年书有点墨水我拉不下脸”,似乎道出了许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们的心声。
少时曾许凌云志,自是人间第一流。鲜衣怒马的少年们曾经在读书生涯中也曾怀豪言壮志,准备展翅翱翔的雏鹰似乎遇到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道挫折。落差感是出现焦虑的原因之一,上一秒还在学府中挥洒青春的大学生,下一秒就面临着找不到工作或是工作并不如人意等巨大的落差,似乎一切都与我们想的不一样。突如其来的激烈的竞争让许多年轻人一时之间也迷失了方向,高学历、能力强的人比比皆是,他们像饿狼一样席卷着那些让我们垂涎三尺的就业方向。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,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其实我相信这只是尚显青涩的年轻人们一时的愁绪,只是怕辜负父母的期盼,只是怕辜负自己少时的努力,我们都知道这并不算什么。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,在愁绪过后缓过神来,雏鹰仍然会继续翱翔。
少年心向远方,自明朗。当代年轻人始终会放下无用的焦虑与不值一文的身段,用努力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远方,我们应该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。北大博士莫明墉也曾在生活迷茫艰辛时投身于美团,化身为一名外卖小哥;00后女护士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投身于摆地摊;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盖房子的女大学生;毕业后跑了5年外卖还清了40万债务的唐拥军同学。他们似乎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告诉我们,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孔乙己的长衫,有的只是无法接受平凡的自己,不愿意去认清现实所套上的枷锁而已。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放平自己的心态,不断去提升自我,用时间换空间,忍住乏味和艰难,去锻炼出一颗敢于面对现实的心,只要我们内心足够强大,就无惧任何挫折。摆烂、躺平只是麻痹自己的手段,蝴蝶的自由来自破茧而出的努力,我始终希望我们能够及时醒悟,选好自己的方向一路向前,不管高低不问贵贱,是自己喜欢的、是自己乐意去为之奋斗的就足以,为自己的目标奋斗,长出那破茧的力量来,我想那时候我们都会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。
前途是光明的,道路是曲折的。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我始终相信我们这样的年青一代,会走出自己的路。欲买桂花同载酒,仍似,少年游......
向死而生|《我与地坛》书籍分享
开头引用史铁生先生书籍的一段文字:‘‘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,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。这样想了好几年,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:一个人,出生了,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,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;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,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,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。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,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。’’。
小学时,读不懂《我与地坛》,只看到母亲,地坛与轮椅。如今再次拜读,聊以慰藉周期性的情绪低落,心生许多不同的感悟。《我与地坛》看似写的是人与事,实际是史铁生先生与自己的对话,生与死的思辨,以及对自己的救赎。他常在地坛里思考为何不去死?为何还能活?为何要写作?在一个最狂妄的年纪,因病致双腿残疾,在美好的人生即将打开之际却被永远的困在轮椅上。我不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痛楚,但试想若此等苦难降临到我头上,我怕是不知如何继续度过剩下的漫漫人生。
此书第六节中,先生谈论生与死的命题,谈论写作与活着的命题。地坛仿佛久久不开口的故人,看着先生无奈,无助。也看着先生焦灼与彷徨,他不开口,送给先生安静的春日,蝉鸣喧嚣的夏日。先生说,当他明白活着是为了写作的时候,他像一个被某个阴谋绑架的人质,总不断担忧着文思枯竭后如何继续生活,他转念又想到了死亡,说到死亡,他又辩证不怕死和想死的区别。在这段文字里,我仿佛看到每一个“我”困苦时的迷惘,人活着是因为什么,这个答案在活着的每一天都不会有,但是不想死亡的原因很多,是烂漫的晚霞,开满鲜花的山谷,被风激起的海浪,活着是为了感受。“活”这个字眼,在我现在的年纪看来,也许有一种不合时宜的厚重,可是也没有谁规定,这个字眼一定要厚重。反复揣摩先生在这节结尾时写的几句话,大致是说,厘清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件事本身并不是明智的选择,这个命题的答案是——好好活着,认真活着。
传统的中国观念里,一直讲究“避谶”,避谈生与死。我认为中国一直缺少对死亡教育的推广。正如史铁生在《我与地坛》里所说,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。对于既定的事实,无论谈或不谈它都客观存在,死亡不会因为总是提及而提前,也不会因为不被提起而消失。相反,正如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路桂军所说,只有对死亡喊得足够多,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,就可以少一份惶恐,多一分理性。
结尾引用书中一段话:“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,世界还能够存在么?要是没有愚钝,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?要是没了丑陋,漂亮又怎么维系白己的幸运?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,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?要是没有了残疾,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?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,但可以相信,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。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,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(比如说)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。就算我们连丑陋,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,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,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、漂亮、聪慧、高尚,结果会怎样呢?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,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,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。”
人生未来之行并非全是欢欣,失意低谷在所难免。当你遇到生命中的雨季之时,希望这本书能对你有所帮助。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,我亦在人间起舞,不要惧怕这个世界,他强任他强,清风拂山岗。
遗憾也是一种美——梁水娣
世间没有永不凋谢的花朵,人生也不会有永远灿烂的风景,圆满很美,但遗憾也是一种美。它是照亮痛苦者心灵的夜光,它是安慰寂寞者的一副良药。
遗憾,总是带着几分伤感,像江南水乡如织的雨幕,遗憾,总是透着那股凄凉,像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,遗憾总是露着一丝悲恸,像带刺的玫瑰令人敬畏,遗憾,总是散发出神秘的气息,让人触摸不定。
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。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美与好,火热的青春,能激发无穷的力量,刷新出美丽的图景。欣欣的绿草,能为大地增添活力,能给生活带来希望,然而,青春终究是要逝去的,绿草最终也会凋零,人生在许许多多的美丽背后,也毫不例外地存在着遗憾。然而遗憾又何尝不是美呢?当青春不再,年老力衰之时,为往昔的美好感到甜蜜,不正是美之所在吗?倘若永远青春,试问那回味甘甜的美还会存在吗?因而,人生中,遗憾也是一种美。